開始聽大提琴的音樂,就是從這張馬友友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開始的。
非常喜歡大提琴的聲音,那種時而渾厚低沈、時而高亢激昂,並且接近人聲音域的樂器,它的低沈不會讓人覺得毛骨悚然,而是一種樸實的感覺;而它的高亢,也絕非尖銳激烈的,而是一種溫暖、具有母性慈愛的光輝。因此有很多作曲家很喜歡用大提琴這項樂器,作為他們創作時聲音的媒介。
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,其調性分別為G大調、d小調、C大調、降E大調、c小調、D大調。當時組曲的形式,通常由五首舞曲所組成:阿勒曼舞曲(Allemante)、庫朗舞曲(Courante)、薩拉邦德舞曲(Sarabande)、小步舞曲(Menuetto) 註 1、吉格舞曲(Gigue),而在這些舞曲的前面,會加上一段前奏曲(Prelude),組成六個樂章的形式。在當時來說,這些舞曲常被運用在一些沙龍的場合使用,是真正拿來跳舞的。
事實上這並不是馬友友第一次錄製這套作品(1997),大約在這錄音的十四年前(1983),他第一次錄了這個作品,第二次不僅僅是錄音,他同時還結合了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,由巴赫這套作品共同激發了對不同領域的靈感,包括園藝設計家、建築師、編舞家、電影導演、歌舞伎大師、冰上芭蕾舞者等六種不同的領域,皆發揮了他們各種領域的專業,並且超越了他們原有的限制,成為一種跨領域、時空的結合。這個錄音與影片製作,距今已經有十一年的時間,但是他們的想法,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人可以對這套作品有其他靈感的創發。如果您喜歡大提琴的音色,那麼不妨到唱片行找找這張雙CD的專輯,絕對會讓你有不同於以往聽到電影配樂中出現的,或是其他地方聽到的大提琴的感覺。
註1:除了小步舞曲之外,第五樂章通常會有不同的舞曲穿插,並加以變化:例如第一號、第二號採用小步舞曲,第三號、第四號則使用布雷舞曲(Bouree),第五號、第六號則使用了嘉禾舞曲(Gavotte)。
相關連結:馬友友談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