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年的第一天晚上,我竟然睡不著。心中有許多無法消散的念頭,對於這個國家的處境與現狀感到不安與難過,要如何撫平呢?我突然想到之前對於1989年由伯恩斯坦(Leonard Bernstein, 1918-1990)指揮的柏林圍牆拆除紀念音樂會的極大感動,讓我想要重新再看一次他的指揮。
這場音樂會中,他受邀演出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「合唱」,因為他本身是一位猶太人,演出地又是在德國柏林,也就是對於猶太人屠殺最多的納粹政權,僅僅是這個音樂會本身的意義,已經是一種和平的象徵。再加上合唱交響曲本身對於『自由』的追求,使得這場音樂會更具有歷史上的價值。
因此,伯恩斯坦在音樂會中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,這也是為什麼稱為『自由頌』的原因。在席勒(Friedrich Schiller)的歌詞原文中,原本『快樂』(Freunde)的部分全部改成『自由』(Freiheit),因此『快樂頌』(An die Freunde)也變成了『自由頌』(An die Freiheit),此舉一出更能彰顯貝多芬原本對於這首曲子的深層含意。
在每個樂章中都可以感受到伯恩斯坦對於音樂的堅持與奉獻,他幾乎是用所有的生命在呈現這個作品。看到他那麼投入地在指導每一個人做出適切的音樂,心中便非常感動,即便我並沒有機會到現場聆聽這場演出(當時的我才8歲,根本沒機會出國),但是透過影片的傳遞,仍然可以感受到貝多芬的靈魂藉由音樂、藉由伯恩斯坦的手傳達出來,並使得在場的人們都因此而大受感動。
我想,要成為一位人人尊敬的長者,特別又是一位令人敬重的指揮家,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他以一種提攜後進的感覺,帶領著他的晚輩們,無論種族、膚色(演出者當中也有黑人音樂家),大家同心協力地完成這樣一個偉大的作品,同時也是一次世界大同思想的成功闡揚,這不僅僅是演出貝多芬的音樂而已,也是伯恩斯坦個人對於人生而平等追求的一種展現。
看完這部作品,我覺得真的要成為偉大的指揮家或者音樂家,自己要有非凡及宏觀的想法,並且對於自己所堅持的理念,能夠至始至終都努力不懈地實踐著,這樣的身體力行,在別人眼裡看來也許是件傻事,但是只要能夠持續下去,終究會得到人們的景仰與追尋。畢竟人類之所以存在,一定有其價值與彰顯,否則以人類文明的黑暗面來說,一個會自我毀滅的種族,也許根本沒有生存下去的必要性。但是愛與和平的追求,一直是人類一種崇高的理想與堅持,也正因為如此,歷史上偉大的靈魂都以此而長存不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