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邊有幾個貝多芬交響曲的CD版本,最近因為『自由頌』的關係,也讓我開始用功了起來,研究起了貝九,這首作品雖然已經不是陌生的東西了,但是仔細聆聽加上專心越讀樂譜之後,發現其實有很多東西是可以探究的。因此就抓了手上幾個版本來聽聽各大指揮的不同詮釋。
正如伯恩斯坦所說,貝九是一首一再探究,就會迸發出新東西的作品。
聆聽貝多芬的交響曲,無標題的部份令人有無限的想像空間,並且有一種古人所說『餘音繚繞』的感覺,例如: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,即使無標題,但是卻令人振奮!講到繞梁三日的曲目,我認為貝九的慢板樂章(第三樂章)是最值得提到的其中一首。從木管單音的旋律,逐漸增加織度,旋律一直不停縈繞,綿長而優雅的感覺充滿整個樂章,讓人能夠體會貝多芬溫柔的一面,與其他樂章熱情澎湃的感覺區別性很大。
如歌的甚慢板(Adagio molto e cantabile),是這個樂章的速度記號,而好的演奏版本能夠透析貝多芬的哲思,將旋律當中緩慢又不拖延的感覺表達出來,手邊有的版本有:
阿巴多(柏林愛樂,以下簡稱A版)
伯恩斯坦(維也納愛樂,以下簡稱B版)
蕭提(芝加哥交響樂團,以下簡稱S版)
托斯卡尼尼(NBC交響樂團,以下簡稱T版)
大衛辛曼(蘇黎士音樂廳管弦樂團,以下簡稱Z版)
而各有特色及優缺點,以下是簡單的介紹與聆聽後的詮釋比較。
詮釋樂曲的根據一定是樂譜,所以要著手解釋這些指揮家的詮釋,當然就要從樂譜的角度來切入。
首先是開頭的速度,由快至慢的排列是:Z版>A版>T版>S版>B版
討論速度的原因是因為,速度是改變一個曲子氛圍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之一,以第三樂章這樣一個優雅而平靜的氣氛,感覺上就不適合處理得太快,但是也不能過慢到聽眾會感覺不耐煩的程度,以五個版本中最慢的B版來說,雖然他速度上處理的的確比其他的指揮要慢很多,但是還不至於讓人不耐。相對上,Z版則顯得浮躁而不莊重。
T版與S版在速度上比較接近,但是蕭提比托斯卡尼尼還是慢了一些,以營造出的氣氛來說,S版表現出了貝多芬的『田園』風,雖速度相近的T版卻沒有這樣的感覺,是顯得美中不足的地方。
號稱以貝多芬最初手稿(此連結可下載貝多芬手稿影本)校訂的演出版本,也就是A版,在第三樂章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,雖然速度上比起T、S、B版顯得快了不少,但是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,並且給人更理性思考的貝多芬印象,去除了過分矯情的詮釋,但又不失莊重的程度下,的確有其參考的價值。不過相對上,第二主題(25小節,中庸的行板(Andante Moderato))的對比性就沒辦法像上述三個版本強烈,因為速度上無法明顯區分出來,在貝多芬的速度指示上仍然有其段落分別的意義存在。
如果,真要我選擇一個最喜歡的版本的話,我想應該是B版吧!
原因也很簡單:質樸而深邃
一個符合貝多芬個性,卻又不失個人風格的詮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